close

久沒用, 我的口譯能力大概要開始生鏽了...每每讀到這樣的文章,都還是很想重出江湖呢...

***

轉載:司徒羅斌先生給譯研所新生的信
(司徒羅斌(Robin Setton)先生曾是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1990–1994年,以及2004–2006年的所長)

親愛的同學,

恭喜你,成為輔大翻譯學研究所,口筆譯訓練課程口譯組的一員!
以下提供一些訣竅,讓各位知道假期結束後,該如何為第一學期的前三個月做好準備。

準備接受會議口譯員的訓練

就培養會議口譯的專業而言,兩年或三年(加上出國一年)的時間並不算長。

這項專業結合三項要素,即語言流暢度、基本知識、與口譯技巧。前兩項是自己的責任。輔大翻譯學研究所不是語言學校,也無法灌輸你一切知識。我們只能教你語言轉換時,抓住意義與產生意義的技巧(見原文)。

在訓練的過程中及未來的職業生涯裡,你的知識和語言能力將有顯著的進步,但要學會老師傳授的技巧及運用這些技巧的方法,則必須擁有基本程度的必備技能。

所以,各位將面臨的挑戰難度,取決於你的起始點。成長過程中就學會使用兩種語言的學生顯然有很大的優勢,主修經濟、法律、科學或歷史等非語言或文學的學生同樣也佔有優勢。但大部分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的學生都是在學校學會使用英語,或主修人文學科,且不曾在國外待過或待得不久。他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習基本技巧,以確保自己能在第一學期就收到訓練的功效。

接受口譯員訓練前,需要具備怎樣的語言流暢度?需要具備哪些知識?

口譯員所需的語言流暢度與知識,和其他職業不盡相同。

語言流暢度

口譯員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須聽懂至少一種語言,並會說至少另一種語言。但口譯員所需具備的理解與口說程度有別於其他職業,如學者、記者、媒體工作者、商務人士或工程師。「A語言、B語言」之詞彙是專為口譯員與筆譯員所定的。

舉例來說,若你的語言組合為中文A、英文B,你的首要目標應為:

1. 完全且輕鬆理解口說與書寫形式的各種英文(或B語言)

「完全」和「各種英文」是什麼意思?
必須在不耗費太多精神的情況下(即「完全」),聽懂速度和口音不一(所以稱之為「各種英文」)、但母語人士可理解的英文。例如,電視或廣播新聞、(主題不算太「地方性」或太專業的)談話性節目、以及政治或經濟方面的演講等。

測試與增進理解力:國際媒體是測試自身英文理解力的標竿,特別是專為知識份子的母語人士所製作的節目。就理解的難易度而言,我們平常聽到的英文(或中文或其他任何語言)差異甚大。請務必參照以下註解做系統性的練習,以免喪失自信心。

2. 說出清楚、靈活、精鍊的標準中文(或A語言)

沒有人會要求你成為醫生、律師、工程師或政治家,但你必須很快學會他們說話的方式。學習掌握不同的語域,包括正式的、非正式的、風趣的、諷刺的、官方的、技術性的、嚴肅的等等。使用清楚、準確、有說服力的語言,要比咬文嚼字來得好。發音要標準,措詞要清楚,不要使用口頭禪。

測試與練習:練習在要求高、知識廣的觀眾面前,報告複雜或正式的題材。

3. 說出簡單、清楚、精確達意的英文(或B語言)

B語言的使用者必須能夠如母語人士般表達相同範圍的意思,但所擁有的主動語言資源較少。我們說B語言的能力,決不可能像母語人士一樣。口譯員的目標應該是擁有B語言母語程度的理解力,而不是母語程度的產出。因此,你應該將理解力與表達力視為兩種不同的能力,區隔清楚並分開訓練。

各位的主動(隨時可用的)詞彙量,總是遠小於A語言的詞彙量,也必然只佔你所了解的所有詞彙(被動資源)的一小部份。對於各種技術類、文學類、以及艱澀的詞彙不要只是照單全收,卻無法確定是否能夠記住或正確使用這些詞彙。反之,建立一套有限但可靠、且能完全掌握的詞彙庫,才是必須的。學著忽略那些容易「脫口而出」的花俏詞彙,選擇用較簡單、可靠的字。你的目標是產出簡單、清楚的句子,而不是堆砌複雜的句構。你可以模仿母語人士的發音,但不要模仿他們的句型。

最後,避免使用如 “ever since”、 “no matter”等「中式英文」表達法,也不要用“besides”之類不易使用的字。確定自己知道哪些字是可數名詞,哪些字是不可數名詞(如 “research”和 “information”絕不會有複數形)。多下點功夫研究中文沒有、但在英文中極為關鍵的問題,例如冠詞(the、a)、單複數名詞及其動詞搭配,以及最重要的時態。

4. 基本知識

如果你對世事沒有相當程度的好奇心,就不要從事口譯工作。因為你永遠無法勝任,而且很快便會覺得口譯工作既累人又無趣。拓展基本知識對目前的你而言不該是件苦差事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很快你便能累積足夠的知識,以面對各領域國際會議口譯工作的挑戰。

口譯員必須擁有廣泛的知識,而非專精特定領域。你必須熟悉世界上各個國家,並熟知大部分國家的首都名稱、國家元首的姓名、其政治體制與經濟體系、當前面臨的衝突及其邦交國。至於政府組織、經濟體、企業、市場、電腦、網際網路、環境、銀行、大學、出版、保險等構成現代社會的要素,也必須瞭解其運作模式。以上內容大都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學習吸收:

(1) 固定並且密集閱讀或收看嚴謹的平面、電視媒體(如:BBC、《經濟學人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聯合報》等)。養成 每天閱讀國內外中英文報章雜誌與週刊的習慣,並盡量從頭讀到尾。花點時間研究那些一開始你不感興趣的主題,並試著瞭解其運作模式,將這些主題融入你的世界觀。

(2) 閱讀入門教科書、收看教育性質的影片或影帶、上網瀏覽教育性質的網站。

然而口譯員對於某些半專業的領域,是比較得心應手的。像是會議的舉行(議程)、預算審查、法律、經濟、行政,當然都是其中的一部份。而其他重要的領域,還包括貿易、智慧財產權、公共衛生、運輸、能源、與環境。

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

不要喪失信心!有些情境需要較高的理解力,口譯時必須知道自己處理的情境為何。
影響理解力的主要因素如下:直接性(現場面對面或透過視聽媒介)、對主題的熟悉度、對講者的熟悉度、對演說的準備是否充分、專心程度(干擾、是否看得見講者、搭配圖片的解釋)、標準語言或非標準語言(口音等)、其他噪音。

下表(見原文)列出了部分不同種類的語言訊息來源,根據所需理解的高低程度排列,打叉愈多表示愈難理解,虛線則表示「視情況而定」。各位可以將理解國際電視媒體訂為初步目標(不過,你所具備的常識多寡仍是一項重要因素):

電影是最難理解的訊息來源之一,因為你的注意力容易因電影裡的動作而分散,且電影中的對話對母語人士來說可能都太過新奇或者太「炫」了,通常也都充滿各種奇特的口音、諷刺、挖苦、雙關語等等。有時為了製造懸疑或驚奇的效果,也會刻意讓電影對話充滿神秘感。

反之,與朋友聊天則全然不同。與熟識的朋友聊某個自己選擇的話題時,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能完全掌握聊天的語言,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學習的。可以想見,這只是一種錯覺。

你的目標必須設定在以上兩個極端之間。身為口譯員,你根本不需要為電影做同步口譯,而且現場口譯時往往可以看見講者。不過,討論的主題則跟你沒有切身的關係,而且你也不一定熟悉該主題。演講的速度快,且幾乎都會牽涉時事、法律或經濟概念。許多講者帶有不標準的口音,有些人則會照著事先準備好的講稿一字不漏地唸出來。

現在你該做的是訓練自己以下的理解能力:

國際的廣播與電視媒體、演講錄影/錄音。如果可能的話,找個語言學習伙伴一起練習(受過高等教育的英語母語人士)。你的學習伙伴或許不瞭解口譯訓練的特殊需求,試著解釋給他們聽,或請他們讀一讀我們的指導綱領。首先,你得知道自己對B語言的瞭解程度有多少(別讓錯覺給蒙蔽了),以及是否能夠準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以下是幾種可行的練習方式:

1. 將新聞、演講或談話性節目錄下來,反覆聆聽錄音直到你瞭解所有的內容為止。如遇到不瞭解的地方,在翻查字典或請教母語人士前,儘量試著自己找出答案。

2. 聆聽一則新聞或一到兩分鐘的演講錄音,接著(在不做任何筆記的情況下)用同樣的語言口述內容大意。除了事先準備好的材料,也得練習臨時找來的題材。若手邊沒有任何錄音材料,找篇文章請學習伙伴唸給你聽,但你得靠記憶口述大意。練習題材的長度與訊息的多寡應逐次增加。

3. 請家人或非英語母語人士擔任聽眾(或任何一位沒有聽過原稿內容的人),試著以你的A語言複述原稿內容或口述大意,看看是否符合邏輯,並回答聽眾的問題。

你的學習伙伴(聽眾)最好是非常嚴格、且具備良好的教育程度的人,以便在你偏離原稿的重點或說出不合邏輯、不合理的內容時,能夠指出你的問題。最好他們也能指正你的文法,提供更好的表達方式。當你記下或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時,釐清自己的目的為何,是為了(被動)理解這些詞彙呢,還是為了將這些字彙納入你個人的主動詞彙庫。

有機會的話,試著參加以下活動:

(1) 大學校園演講(針對熟悉的主題,選擇入門級的演講,接著再選擇不熟悉的主題。把所有一知半解的詞彙記下來,並弄清楚這些字詞的意思和用法。)

(2) 行政與管理會議;如果你在某公司任職,就去參加公司內部相關的會議;若無,則可旁聽市政府或國會的會議,這些會議通常都對外開放。

(3) 法律訴訟(公開法庭)

你也可以隨身攜帶筆記本,把各種表達方式寫下來,方便日後向學習伙伴請益。
最後,務必將口譯練習和日常生活區分清楚。畢竟在日常生活中,語言只是無意識的基本工具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zungying0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